学术体系是由一系列概念、命题按照一定线索建构起来的具有逻辑自洽性的理论系统,任何一门学科的存在属性、具体内涵、社会意义都集中体现在其学术体系上。学术体系的系统性、专业性、原创性、前沿性、现实性、思想性是衡量某一学科发展层次和实力水平的重要根据。学术体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立足当代现实,构建具有中国风格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体系已成为许多哲学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参见孙正聿《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体系》,《哲学研究》2019年第4期;王海锋《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格局及其学术体系构建》,《天津社会科学》2023年第1期;李慧娟《“术语的革命”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体系的构建》,《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2期。近些年来,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成为学术界的一个热门领域,国内学者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其研究成果集中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理论内涵和当代建构;二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思想前提、基础问题、重要特质、理论路径等。围绕这些问题,国内学者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然而,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学术体系的当代建构这一命题鲜有提及,这显然与政治哲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学术地位和学术影响不相匹配。立足当代现实,自觉建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学术体系,使其具有更深厚的学术基础、更明确的现实问题意识、更系统的存在形态,变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基于这一学术目的,笔者在学术界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从如何在差异性社会中建构良好的共同生活秩序这一政治哲学的一般界定出发,从学术资源、思维方式、现实导向和存在形态四个方面初步探讨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学术体系的当代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