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马克思对蒲鲁东的批判:不同的辩证法及其折射的历史视野

作者:
杨增岽 党佳美 YangZengdong DangJiamei
出版日期:
2024年12月
报告页数:
11页
报告大小:
1.33 MB
报告字数:
13133字
所属图书:
复旦马克思主义评论 2024年第2辑 总第2辑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为回应蒲鲁东的《贫困的哲学》,马克思针锋相对地写下了《哲学的贫困》。两者都关注和回应现实问题,并尝试将哲学与政治经济学相结合,但由于截然不同的辩证法,两人最终“同归”却“殊途”。面对黑格尔的辩证法遗产,蒲鲁东将现存的一切纳入逻辑范畴,用抽象的“正—反—合”来解决范畴的内部矛盾。他将“系列辩证法”运用于政治经济学,呈现出事实与观念的对立以及范畴的矛盾运动,以此推动社会经济的形态演进。马克思对蒲鲁东的辩证法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认为蒲鲁东辩证法的症结在于对辩证法否定性力量的无意识,以及割裂了理论和现实,在批判蒲鲁东辩证法的过程中实现了历史辩证法的在场。不同的方法论折射出不同的历史视野,蒲鲁东的历史观与观念顺序相一致,将历史视为永恒的真理;而马克思将辩证法运用于历史领域,则把握住了现实历史的整体性。辩证法对现实历史的观照,再一次彰显了蒲鲁东“哲学的贫困”。

关键词:

马克思历史性辩证法蒲鲁东否定之否定

作者简介:

杨增岽:杨增岽,法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

党佳美:党佳美,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

YangZengdong:

DangJiamei:

文章目录
蒲鲁东的辩证法及其在政治经济学中的运用与呈现
  • (一)蒲鲁东的辩证法的展开
  • (二)蒲鲁东的辩证法在政治经济学中的运用与呈现
马克思对蒲鲁东辩证法的批判和历史辩证法的在场
  • (一)对辩证法否定性力量的无意识
  • (二)理论与现实的严重割裂
  • (三)历史辩证法的在场
不同方法论折射不同的历史视野——永恒的真理与现实的历史
  • (一)关于历史的不同理解及其具体呈现
  • (二)蒲鲁东历史观的实质:永恒的真理
  • (三)马克思的辩证法:把握现实历史的整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