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结语

作者:
出版日期:
2016年11月
报告页数:
6页
报告大小:
578.64 KB
报告字数:
4497字
所属图书:
五四新潮下的历史教育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1919年初,时为北大学生的傅斯年在《新潮》发刊词中说:“今试问当代思想之潮流如何?中国在此思想潮流中的位置如何?国人正复茫然昧然,未辨天之高地之厚也。”又说:“今外中国于世界潮流,直不啻自绝于人也。……寻其所由,皆缘不辨西土文化之美隆如彼,又不察今日中国学术之枯槁如此;于人于己两无所知,因而不自觉其形秽。”发刊词揭橥的意趣有四项:其一,引导中国“同沐于世界文化之流”;其二,“为不平之鸣,兼谈所以因革之方”;其三,“鼓动学术上之兴趣”;其四,养成“科学思想”、“怀疑思想”、“战胜社会之人格”。傅斯年:《〈新潮〉发刊旨趣书》(1919年1月),《傅斯年全集》第四册,联经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0,第350~352页。此事至少具两层意义:一是由“老师辈”发起的革旧布新的新文化运动已经扩展至“学生辈”,新思潮在青年读书人中已经蔚为风潮;二是新派学者以培植国人的科学思想、敢于怀疑的态度等实证主义观念入手,致力于从海外输入新理论、新观念和新学说以改造中国的旧文化,使中国逐渐融入世界文化。在胡适、傅斯年等新派学者的推动下,五四时期的学术、思想竞相趋新,史学的风气也为之大变,实证主义、“为学问而学问”的取向成为史学界的新潮流。

关键词:

作者简介:
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