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研创人员>详情>

张畅

  • 机构:湖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简介:

    男,1984年生,湖北天门人。法学博士,毕业于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现任教于湖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本书在作者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系作者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新时代高校劳动育人研究”(20YJC710083)成果。

  • 图书
  • 文章
  • 高校劳动育人研究
    张畅2023年03月出版
    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具有独特育人价值。劳动的育人价值唯有在丰富多样、与时俱进、实实在在的劳动中才能得以充分发挥。本书由张畅博士的博士学位论文修改而成,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时代高校劳动育人研究”的成果。本书基于新时代视角,紧扣“劳动”核心,锁定“育人”导向,根据劳动育人的作用层级和规律,重点关注大学生劳动主体意识成长和劳动素养提升的阶段性特征,从亲身参与劳动、深刻理解劳动、自主开展劳动、创新创业劳动、和谐幸福劳动等五个紧密联系又螺旋递进的维度展开,初步构建起以“五个劳动”为核心的高校劳动育人实施框架。除导论外,全书共六章,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基本思路循序展开,首先回答了“新时代高校劳动育人是什么”“新时代高校为什么要开展劳动育人”的问题,进而从历史、理论、实践三个逻辑层面依次展开,分别对新时代高校劳动育人的思想资源、内容形式、作用机理和实施路径进行探讨,系统全面地回答了“新时代高校劳动育人应怎么做”的问题,形成了全书的整体内容。
  • 高校劳动育人研究导论
    2023年03月 出版
    回溯历史,我国将“劳”纳入教育方针的表述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演变和发展过程。早在民国初年,蔡元培担任教育总长时期就首倡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但这一方针并未得到实施。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一论述虽然没有直接将劳育同德育、智育、体育并列提出,但将培养合格劳动者作为教育目标的表述,同样体现了劳育的重要性。1989年,原国家教委艺术教育委员会制定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2000年)》提出“德、智、体、美、劳各育全面发展”,这是我国首次在政府机关文件中使用这一提法。1995年通过并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了“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提法。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正式将“德智体”三育发展为“德智体美”四育并举,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均将其正式写进大会报告。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首次完整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旗帜鲜明地将“劳”纳入教育方针的权威表述,2021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党的二十大报告均重申了这一表述。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指出:“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意见》将“把握育人导向”作为新时代全面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首要原则提出,并从体系构建、协同机制、支撑保障、组织实施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谋划。为推动《意见》落实,加快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随着国家层面的加速推进,全国各地也纷纷出台地方性的劳动教育强化措施。但是,上述这些意见、纲要和措施是否切合实际需求,能否最终落实落地,仍需在学校育人实践中加以检验。由此可见,如何通过劳动教育发挥劳动的重要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劳动素养,已成为新时代各方高度关注的热点重点问题,也是目前亟待继续深入探索的难点问题。
  • 新时代高校劳动育人的本质意蕴
    2023年03月 出版
    研究新时代高校劳动育人,必须首先对与劳动相关的基础理论展开深入探讨,对什么是劳动、劳动的育人价值如何体现、新时代社会劳动形态有何新特征、新时代合格劳动者应具备怎样的素质、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素养状况如何等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回答,并在此基础上,系统阐述新时代高校劳动育人的内涵和本质,为本书确立出发点或逻辑起点。
  • 新时代高校劳动育人的价值考察
    2023年03月 出版
    通过对新时代高校劳动育人内涵和本质的分析阐述,本书初步完成了对“新时代高校劳动育人是什么”问题的回答。在此基础上,还需进一步回答“新时代高校为什么要开展劳动育人”这一问题,这是本书向纵深推进时需要解决的前提性问题。回答这一问题,应对新时代高校劳动育人究竟有着怎样的特殊重要性、客观必要性和目标趋向性等子问题进行探讨。本文拟开展对新时代高校劳动育人的价值考察,从价值定位、价值困境和价值追求三个方面,尝试对新时代高校劳动育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系统论证,并对其发展方向进行规划和设计。
  • 新时代高校劳动育人的思想资源
    2023年03月 出版
    在明确新时代高校劳动育人的特殊重要性、客观必要性和目标趋向性的基础上,还需从历史角度出发,梳理总结古今中外关于劳动育人的思想资源,为本书提供理论支撑和经验借鉴。正如人类劳动活动的形式和样态在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不断发展变革,与劳动相关的思想和理论也在人类劳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古今中外,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人们都从自身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对劳动及其育人价值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形成了丰富的思想资源。梳理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华文化,以及西方教育理论中关于劳动育人的思想,从中借鉴有益经验,汲取深刻教训,对于本书具有重要意义。
  • 新时代高校劳动育人的内容形式
    2023年03月 出版
    新时代高校劳动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应在从不同层面明确其价值追求、从古今中外梳理其思想资源的基础上,科学化、系统化地厘清新时代高校劳动育人的基本内容,并对其主要特征进行深入分析,进而根据内容的特征和需要,找准与内容相匹配的具体形式,为进一步探索新时代高校劳动育人的作用机理和实施路径打下良好基础。
  • 新时代高校劳动育人的作用机理
    2023年03月 出版
    在明确新时代高校劳动育人的基本内容和主要形式的基础上,应当将研究视线深入高校劳动育人的实施过程当中,从理论层面分析阐释高校劳动育人内容与形式的有效结合需依托于怎样的基础,推动高校劳动育人持续实施和发展的动力来源于哪里,高校劳动育人的功能发挥需经历哪些层次和阶段,以及在高校劳动育人的实施过程中应遵循哪些具体规律等等。上述问题涵盖了新时代高校劳动育人产生影响、发挥效用的基础、动因、层级和规律。对上述问题的回答,共同构成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即新时代高校劳动育人的作用机理。
  • 新时代高校劳动育人的实施路径
    2023年03月 出版
    本文作为本书的落脚点,拟从理论建构转向对新时代高校劳动育人具体实施路径的探索,完成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重要跨越。一般而言,对高校劳动育人实施路径的探索大体可以遵循两条基本思路:一条思路是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着手,从思想认识、组织保障、课程建设、队伍建设、方法载体、环境条件、效果评价等方面,探索促进高校劳动教育质量提升的具体路径,以使其更好地发挥育人功能;另一条思路则是直接从学生角度出发,贯彻以生为本理念,坚持育人的目标和价值导向,围绕大学生在劳动活动中身心发展的实际状况循序渐进地加以展开。总体来看,前一条思路重在规范和强化高校劳动教育的主导作用,对促进劳动教育育人功能的发挥具有重要意义,但对大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关注稍显不够;后一条思路锁定“育人”导向,紧扣“劳动”核心,依托高校劳动教育的基础性作用,根据新时代高校劳动育人作用层级的划分,重点关注大学生劳动主体意识成长和劳动素养提升的阶段性特征,更加符合新时代高校劳动育人的目标定位和作用规律。基于此,本文拟依据后一条思路,从大学生亲身参与劳动、深刻理解劳动、自主开展劳动、创新创业劳动、和谐幸福劳动等五个紧密联系又螺旋递进的维度展开,系统全面地探索新时代高校劳动育人的实施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