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两国同属儒学文化圈,在两国文化交往史上,儒学长期占据重要位置。近代以来,随着国力的上升,日本的文化优越意识日益膨胀,并公然以儒学正统自居。随着列强在华竞逐的激烈,日本在对华文化活动中积极运用尊孔手段,试图以此引起中国对“同文同教”之共鸣,进而确立自身东方文化盟主地位,辅助在华利益扩张。如一战后,为缓和因占据山东而高昂的反日情绪,1915年,涩泽荣一、井上哲次郎、服部宇之吉等日本儒界名流倡议中日于青岛合建“儒教大学”,谓欲通过发扬儒学,取得“伟大的精神上之效果”,进而“助长两国亲善”;1917年11月,青岛守备军司令官、中将本乡房太郎甫上任,“第一位即参拜奉祀儒教本尊之曲阜圣庙”,并献纳银鼎。参见「青島に儒教大学 日支共同の経営 井上文学博士談」『東京朝日新聞』(東京/朝刊)1915年7月10日、4頁;本郷房太郎「精神的に復興せよ」『斯文』第12編第10号、1930年10月。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迅速激化,日本在国际社会陷入孤立。为消弭反日情绪、巩固侵华成果,日本不仅在伪满打出“王道立国”的旗号,还试图通过尊孔活动开展对华文化侵略,1932~1935年御用儒学团体斯文会与当局密切配合重修东京汤岛孔庙并举办邀请中国儒者和圣裔参加的儒道大会该会议由贵族院议员、斯文会副会长阪谷芳郎于1931年与1932年之交首次提出,初泛称儒学会议,后于1934年9月20日正式定名为“儒道大会”。为行文方便,除引文外,统一称作“儒道大会”。参见斯文会編『湯島聖堂復興記念儒道大会誌』斯文会、1936、1、380頁。是其标志性活动,亦是全面抗战爆发前日本对华文化侵略的一个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