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逐步立足中国东北,图谋华北。1933年元旦,日军进攻山海关,正式拉开了入侵华北的序幕。至1935年华北事变后,河北、察哈尔两省的主权大部丧失,华北局势进一步恶化。1933年初,日本攻占山海关,随后侵占热河,出兵冀东。5月,在日军直冲平津的态势下,国民政府与日本签订了《塘沽停战协定》,为日军进一步侵占华北敞开了大门。1935年,一系列事件将华北争端推向高潮。1月,日军首先制造了“察东事件”,逼迫南京政府承认察哈尔沽源以东地区为“非武装区”。“河北事变”与“张北事变”后,日本迫使国民政府批准《何梅协定》与《秦土协定》。11月,日本制造“冀东事变”,策划华北五省“自治”运动,企图使华北五省成为“第二个东北”。日本此举是意在逐步占领整个中国,还是将中国东北、华北作为“北进”对苏作战的大本营,时人对此进行了观察和评估。在华北危局中,日本侵略者的野蛮行径、中国爱国军民的奋勇抗争以及国民政府在抵抗与妥协间的抉择构成了这一时期的主要图景,而国内外报刊则是向国内、国际传递时局信息的重要媒介。20世纪初,在西方大国争夺远东利益的背景下,许多美国报人欲打破英国人在远东地区对国际新闻的垄断,在华办报。这些报刊的人员构成、办报精神、基本立场、对华态度等存在一定的共性。抗日战争期间,这些报刊为向世界传递中国抗日局势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