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孔子原创儒学以后,适逢春秋战国乱世之时,儒学陷入深刻的危机,而黄帝之学(旧称黄老思想中国历史上的“黄老”思想实际上就是黄帝家的思想,这是在马王堆汉墓帛书《黄帝四经》出土后根据史实才辨析清楚的。黄帝思想是简称思想流派,关于“黄”与“老”之辩,请参看拙著《黄帝四经与黄老思想》第八章:“汉代黄老混同及对后世学术思想的影响”。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再参见《东方文化的奥秘》中“黄老思想简说”,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却照亮了思想界。儒学欲“以务为治”,强调更新内容,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都深深懂得这个道理。他们坚持儒学的基本精神,大胆地吸收道家的思想,特别是黄帝的思想,走更新儒学的新路线,进而创建新儒学新儒学或新儒家是指与孔子原创儒学不同的儒学。中国的新儒学可分为三个不同时期的儒家学说:一是战国秦汉之际的新儒学,它主要是吸收黄帝之学形成的儒家新理论;二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要是指吸收道家与佛学的理论而新创的理学;三是现代的新儒学。。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孟子开始,到荀子集其大成,又经汉初叔孙通、陆贾、贾谊等人的政治实践,最后到董仲舒才完成新儒学的理论体系,得到统治阶级的认可,一跃成为“独尊”的统治思想。儒学这一吸收、改造、更新的过程,前后大概经历了3个多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