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关于“名”的探究,其进路多有不同。孔子之“正名”主要从政治、伦理的现实层面出发,旨在以“名”为标准建立一套礼义教化的秩序。墨子批评孔子,主张“兼爱”“尚同”,由此站在儒家的对立面。道家之“名”在政治、伦理的现实层面之外,开出抽象、超越的形而上学面向,这对后来的名家有所影响。墨家、名家发展至战国中期,更多从逻辑、论辩的角度谈“名”,不同之处在于,后期墨家仍旧坚守墨子的实用主义与功效主义立场,强调“名实合一”“志功合一”,名家则在“名实之辩”的问题上由“名实相符”转向“名实相离”。以惠施、公孙龙为代表的名家辩者群体,既推动了名辩思潮的发展,也改变了先秦名学的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