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精神重建与中国现代性建构

作者:
王海滨
出版日期:
2025年3月
报告页数:
10页
报告大小:
629.95 KB
报告字数:
7452字
所属图书: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精神”研究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整体性眼光来审视,在“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的残酷现实面前,现代性理论多副面孔的绚丽光彩,难以掩盖其“单向度”实践的黯淡。作为中国现代性建构题中应有之义的“精神重建”,依赖“平衡有余、动力不足”的传统文化、“批判有余、建设不足”的西方文化和“引领有余、整合不足”的马克思主义文化三大“文化生态”的不断优化。中国现代性是中国人民在现代化的征程中追求的根本目标,是以“中国方式”实现现代化的依据规范。中国现代性的建构,既不能偏离一般现代性的基本要求,又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中国特征。作为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的典型,中国现代性正处于生成之中。因此,我们无法清晰地描绘中国现代性的完整图景,还需要在既借鉴西方经验又结合中国实际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建构。在当前关于中国现代性建构的话语体系中,我们的理论研究较多地集中于现代性在科技、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诸方面的体现,现代性的制度层面,以及文化层面上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等问题。对于作为中国现代性建构题中应有之义的精神重建问题,研究比较薄弱,缺乏系统深入且有影响力的成果。基于这种研究现状,这里集中探讨精神重建与中国现代性建构这一问题。
关键词:

历史唯物主义精神重建现代性建构

作者简介:

王海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兼任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人学学会理事、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唯物主义与人的精神世界重建。在《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北京大学学报》《文史哲》《哲学动态》《教学与研究》《江海学刊》《天津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战线》《学习与探索》等发表论文七十余篇,出版专著五部。多篇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新华文摘》全文转载三篇、论点摘编三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三项,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两项。

文章目录
·第一节 现代性的多副面孔及其“单向度”实践
·第二节 作为中国现代性建构题中应有之义的“精神重建”
·第三节 优化当代中国人精神重建的“文化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