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中即河北省中部,是位于平汉、津浦、平津和沧石四大交通干线中间的一块不等边的方形区域,“长约三百公里,阔二百公里,面积约为六万平方公里左右”,吕正操:《冀中平原战争——吕正操在十八集团军总直属队干部会上的报告》,中共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编《冀中历史文献选编》(上),中共党史出版社1994年版,第99页。为河北省经济与文化“最进步的地方”。李梦龄:《冀中区的客观环境》,魏宏运主编《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第一编《总论》,第158页。抗战爆发后,作为中共最早创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冀中因地处平原地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成为“晋察冀边区的衣粮库”,是中国共产党在敌后“领导首创的平原根据地,意义非常深远”;冀中同时被日军视为“大东亚战争的兵站基地”,因此也成为日军与抗日军队反复争夺最激烈的地区。在与日军作战过程中,冀中较早进行了救国公粮征收以解决军需供给,随后晋东北、冀西也开始征收救国公粮(以下简称公粮)。这在当时是一个创举。正如晋察冀边区主任宋劭文1940年时所称,“募集公粮的制度,今天已经成为一般民众习惯了的制度。在公粮的制度方面来讲,两年以来,一般的说,我们是成功的。这个制度的创造,在民国历史上,财政的建设里边,没有这样一个制度”。宋劭文:《论合理负担、县地方款、预决算制度》,魏宏运主编《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第四编《财政金融》,第5页。冀中公粮征收从旧式摊派、村合理负担到统一累进税的过程,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值得详细观察的样本。关于晋察冀边区统一累进税,有一些著作和论文涉及。在此值得指出的有魏宏运主编《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财政经济史稿》,档案出版社1990年版;巨文辉《晋察冀边区实施的统一累进税述略》,《中共党史研究》1996年第2期。冀中统一累进税总体上是按照晋察冀边区统一累进税来实施的,但由于冀中平原处于抗战第一线,受战争影响较大,因此在某些时点和具体做法上又与晋察冀的北岳区等战略区不同,需要专门论述。而现有研究对于冀中统一累进税的探讨很少,有必要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