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根据地是中共型构农民与国家关系的试验场。在某种程度上,抗日根据地的农民与国家关系,乃是新中国成立后农民与国家关系的雏形,影响深远。令人感兴趣的是,中共是如何将农民与国家勾连起来的?对此,已有研究主要有农民的民族主义、“静悄悄的革命”、“延安道路”等几种解释,对于抗日战争时期国家与农民关系的代表性研究,可参见Chalmers A.Johnson,Peasant Nationalism and Communist Power,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62;〔美〕弗里曼、毕克伟、赛尔登《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美〕马克·赛尔登《革命中的中国:延安道路》。其主流是强调土地政策和累进税收的作用。这些解释当然都有其合理性,不过,在上述解释的基础上,尚可进一步追问:土地政策和累进税通过什么中介发生作用?对此问题,可以尝试着给出一个答案:以村庄为中介。本章通过对抗战期间晋西北征收抗日救国公粮的考察,试图展示村庄如何封闭起来并勾连起农民与国家之关系的历史图景。诚然,就历史本相的极复杂和多面相而言,也许很少有一种事后解释能够恰如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