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是以华北乡村为根基的,其能在艰苦的敌后得到生存、发展与乃至壮大,实源于华北乡村民众对于根据地在人力和财力上源源不断之供给,尤其是华北乡村的农民提供了数量巨大的公粮,乃使根据地军队战斗力得以维持、政府效率得以改善。在残酷的游击战争环境中,农民承受了超过其供给能力的负担,而根据地军队和政府也努力减轻农民负担。对于华北抗日根据地农民负担的历史场境,学界给予了相当的关注,比较全面的成果如《中国农民负担史》第三卷。此外尚有一些论文,如魏宏运《论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合理负担政策》,《历史教学》1985年第11期;徐建国《抗战时期晋冀鲁豫边区减轻农民负担历史考察》,《阴山学刊》2004年第5期;郑立柱《晋察冀边区农民负担问题研究》,《抗日战争研究》2005年第2期;李建国《试析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民众的负担及边区政府减轻民众负担的措施》,《抗日战争研究》2010年第2期;等等。但是关于农民负担问题的研究仍属薄弱环节,且多限于某个根据地的部分场域,较少给予全景式的观照。李成瑞:《抗日战争时期几个人民革命根据地的农业税收制度与农民负担》,《经济研究》1956年第2期。这是少有的全景式的研究,但带有较明显的时代印记,需要在其基础上做进一步研究。农民负担问题是研究华北抗日根据地之一重要问题,本章拟在学界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此一问题做一全景式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