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研创人员>详情>

李珂

  • 机构: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 简介: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部长兼新闻中心主任,副研究员。

  • 图书
  • 文章
  • 嬗变与审视:劳动教育的历史逻辑与现实重构
    李珂2019年03月出版
    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根本上要靠全国各族人民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需要依靠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辛勤劳动、接续奋斗来实现。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加强劳动教育,必须培育青少年深厚的劳动情怀。要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广大青少年投身实践,在增长才干和磨炼意志中感受劳动所带来的收获和乐趣,进而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真挚情感。本文沿历史脉络阐述了中国古代、民国、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劳动教育的发展,加之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调查分析,提出新时期要引领大学生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以培育正确劳动价值观为导向的劳动教育实施体系。
  • 2020年度中国劳动教育发展报告
    刘向兵 李珂 名誉主编 ; 党印 曲霞 主编 2021年05月出版
    2020年是中国劳动教育政策顶层设计元年。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后,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和全国总工会等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陆续发布配套文件,劳动教育政策体系逐步建立。与此同时,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劳动教育,学界进行了大量的专门研究,不少地区举办了各类研讨会,各级各类学校在各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创新,劳动教育取得了显著进展。本书是中国第一份劳动教育发展报告。全书以“顶层设计→社会之声→学术前沿→同行研讨→生动实践→发展展望”为主线,自上而下,兼顾多方,综合反映2020年中国劳动教育蓬勃发展的整体面貌,并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为研究、指导、参与和关心劳动教育的多方主体提供参考。
  • 劳力劳心:我国传统文化视阈下的劳动教育
    2019年03月 出版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国人民创造了辉煌的历史,铸就了灿烂的中华文明。时至今日,这些思想中仍有许多内容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并成为当今劳动教育理论的重要思想来源。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延绵不绝,历久弥新。因此,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整 理、继承与合理地批判利用中国古代劳动教育思想,就成为摆在劳动教育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从教育的起源来看, 我国先民早期的教育发生于实际生活的需要,教育与生活基本是一致的。早期农业的发展促进了耕读文化的产生,教育的普及又进一步加速了耕读文化的传播。在这个过程中,耕读文化对我国劳动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深刻的思想内涵独具魅力,折射着中国由古代到现代转变的思想光辉,对于整个社会发展、社会教育体系的构建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对我们今天开展劳动教育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尝试从传统哲学中的劳动反思、农耕文明中的社会分工、劳力与劳心的价值之辨、仁政思想中的劳动正义和耕读传家中的劳动教育五个方面,系统地梳理中国古代劳动思想与教育发展,以期古为今用,为当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 救国救民:民国时期劳动教育的积极探索
    2019年03月 出版
    近代以来,中国在被动与西方交往的过程中,老大帝国之弊病不断显现,国家主权日益沦丧,数次的列强侵略战争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对中国的统治阶层与文化阶层造成了巨大冲击,“天朝上国”“天下中心”的迷梦日渐破灭。但是作为一个有着数千年完整文明历史的国家,中国文化长久以来形成的坚忍顽强、自我革新、与时俱进的内生特质都注定了面对危机只会愈加顽强和不屈。自1840年之后,清王朝开始从科技、军事、文字到经济、文化甚至政体方面有目的、有系统地向西方学习,而民间的有识之士、有机会与西方文明发生接触的阶层也在主动或被动、有意或无意地向西方学习。进入民国时期,这种学习则显得更为自然与坦率,经历了晚清时期“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导下的向西方学习的浪潮,伴随着甲午战争的失败及清帝退位,更多的人开始关注于思想、文化、政治、经济体制的学习与改良,而在不断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最直接、最显著的不同与差距就是教育。在这样的历史洪流之下,教育救国成为近代以来,特别是民国以来知识精英阶层的共识。对于中国传统教育的反思与改良,对于西方先进教育理念的学习与模仿,成为当时教育界非常重要的思潮,甚至可以看作整个知识界的共识。在教育救国的大背景下,黄炎培、陶行知、晏阳初、 梁漱溟作为其中的佼佼者,在教育领域用力最勤、思考最深,成就也最大,尽管他们的个人经历、学术背景、性格机遇都有很大不同,但教育救国的思想都是趋同的。经过梳理,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于劳动教育的推崇与实践也是一致的。在近一百年前,在中国国难深重之际,这些伟大的教育家们深刻意识到劳动教育对于教育、对于民众、对于国家的 深刻意义,并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实践、思考与研究。本文结合史料对此进行梳理,希望为今日我们认真宣传、实践劳动教育,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有所启迪与帮助。
  • 与时俱进: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教育在党的教育方针中的演变
    2019年03月 出版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我党历来坚持的教育方针。早在1934年,毛泽东同志就把 “教育与生产劳动联系起来” 列为中华苏维埃政府文化教育总方针的主要内容。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又明确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确定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20世纪90年代,教育 “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的提法被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并在2015年的修订稿中予以保留。而实际中,却不同程度地存在“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的社会现象。从这一问题出发,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本文探本溯源,深入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教育在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中的理念定位与实践形态,以探寻劳动教育被弱化、软化与淡化的深层原因,并相应提出构建具有内在生命力的劳动教育体系。
  • 他山之石:以创新创业教育为视角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2019年03月 出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创新驱动发展的重大战略。“十三五”期间,我国将进一步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动力之源、富民之道、强国之举、公平之计,首要在“创”,核心在“众”。大学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及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和后备军,其创新创业的素质和能力将决定全民族创新创业的高度和效益。当前,各高校普遍将创新创业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开设了一系列创新创业课程。从国家层面到地方政府,再到各类高校都举办了主题鲜明、类型多重、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大赛,极大地激发了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热情。但是,在实践中,由于存在思想认知不足、与专业教育脱节、课程体系不完善、师资力量短缺等现实问题,制约了创新创业教育的高质量、高水平推进。相对而言,发达国家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早,在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方面积累了较为成熟的经验,可以为我们开展劳动教育提供有益借鉴。
  • 行胜于言:劳动教育对立德树人的功能支撑
    2019年03月 出版
    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这些重要论述,高扬了劳动教育的旗帜,丰富发展了党的教育方针,为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任务、新课题。本文从劳动教育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独特地位、劳动教育支撑高校立德树人的逻辑维度、劳动教育在高校立德树人中的功能整合三个方面阐述了劳动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 劳获之间:新时代大学生劳动价值观调查与思考(上)
    2019年03月 出版
    劳动价值观是一个社会成员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正值人生韶华,处于“三观”树立的关键时期,深入了解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现状,既有利于准确把握新时代大学生思想状态,又能够为新时代高校加强劳动教育 提供支撑。自2017年以来,笔者以“当代大学生劳动价值观调查”为题,先后获得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院级科研项目、北京市教工委思政课题立项支持。围绕这一研究课题,课题组从梳理文献入手,通过广泛研读相关研究成果,了解了研究现状,逐步加深了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之后,我们又开始着手调查研究工作,根据获得的一手资料,对受访群体的问卷进行了统计分析,课题组形成了一些关于新时代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现状的研判,在此基础上,对新时代大学生劳动价值观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
  • 行不及义:新时代大学生劳动价值观调查与思考(下)
    2019年03月 出版
    坚持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是我党的一项优良传统,也是一贯的教育方针。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劳动教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不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劳动教育的简单“回归”,更不是要回到一度淡化课堂教学去学工、学农、种地的模式,而是要在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前提下,系统设计由劳动价值观、劳动态度、劳动品德、劳动习惯、劳动与知识技能有机组成的劳动教育内容体系,强化劳动教育的实践意义,推动劳动教育理念落地生根。
  • 榜样引领:用劳模精神引领新时代大学生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9年03月 出版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的各方面,转化为人民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回顾历史,劳模评选表彰作为我国特有的一项制度,起源于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时期的劳动生产运动,新中国成立后该制度一直沿袭下来。“奖励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于1982年被写入宪法,之后劳模评选表彰逐步成为一种常态机制。纵观不同时期劳模的构成、劳模评选标准、评选范围及树立典型,均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经济现状及劳动价值导向密切相关。劳模评选制度在与时俱进的同时,劳动模范一直是时代先锋,他们身上所承载和彰显的劳模精神一直发挥着引领作用,已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本文阐述了用劳模精神引领新时代大学生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观点。
  • 内化于心:构建以培育正确劳动价值观为导向的劳动教育实施体系
    2019年03月 出版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教育的历史演变不难看出,我国劳动教育的推进与实施表现出明显的外生性特点。正是这种外生性特点导致我国的劳动教育即使有时候很努力,效果有时并不理想。我国劳动教育的外生性特点既表现为驱力的外生性, 又表现为目的的外生性。立足劳动培养人的核心价值观,建构具有内在生命力的劳动教育是今天加强劳动教育的当务之急。